康健雜誌 / 文章出處 : 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77581
2018/07/16 · 作者 / 整合傳播部企劃 · 出處 / 整合傳播部製作
「米的再製品,像是板條、素蘿蔔糕,都是屬於低蛋白點心,是可以適量攝取的綠燈食物;肉類、全蛋及“豆”字開頭的食物,屬於黃燈區,
必須限量攝取;最後是盡量不吃的紅燈食物,像麵粉製品及綠豆、紅豆等“豆”字結尾的食物…」
莊明琪護理師拿著親手做的《飲食紅綠燈》原則,告訴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簡單掌握飲食方針,
「怎麼吃,是第一次得知自己罹患腎臟病的患者最常問我的問題。」
注意!慢性腎臟病患者容易犯的四大飲食誤區
莊明琪護理師在台北馬偕醫院腎臟保健中心擔任衛教諮詢工作至今9年半,她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飲食上容易出現四大錯誤觀念:
誤區一:腎臟不好是因為吃太多西藥?
慢性腎臟病患者常伴隨高血壓、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問題。所以大多數患者都有服用三高藥物的習慣,
但在我諮詢、追蹤的患者中,不少人因聽信坊間傳聞:「腎臟不好是因為服用太多西藥所導致」而自行停藥,反而加速腎臟惡化速度。
誤區二:民俗療法或網路盛傳秘方,能逆轉腎臟病?
不少慢性腎臟病患者會問我:「為什麼盛傳的民俗療法或網路秘方,對我沒有效?」不難發現在接受諮詢前,
許多患者都曾聽信街坊鄰居、友人或網路上以訛傳訛的民俗療法和秘方;只是嘗試後,他們發現腎臟沒有變好。
事實上,已經受損的腎臟是無法回到原本健康狀態,但在正規醫療及低蛋白飲食下,卻能讓惡化速度減緩或是從第4期回到3A狀態。
誤區三:五穀雜糧及麥片是健康食物,我可以多吃?
我們收案的1千多名個案中,有46%是因糖尿病導致的腎病變。只是,當糖尿病患者變成「糖尿病腎病變」患者時,
原本可以吃的五穀雜糧、有益健康的燕麥…等,卻因含有高磷而成為不能吃的食物。
由於腎病變患者的腎臟無法排除過多的磷,一旦鈣磷失衡,容易發生副甲狀腺機能亢進、骨骼病變…等問題。
誤區四:長輩愛吃補品、子女孝順送補品,越補越健康?
每當生病或感到身體虛時,家人就會熬雞湯、燉牛肉湯給長輩喝,加上兒女孝順,逢年過節也會購買雞精、滴雞精等保健食品給父母補身體;
殊不知,當長輩罹患腎臟病後,這些補品都會加重腎臟負擔,千萬要忌口。
堅持低蛋白飲食 從第4期進步至3A期
「無論是從3B期~第5期的慢性腎臟病患者,都必須採納低蛋白、低磷、低鉀的飲食原則」,
莊明琪護理師苦口婆心地提醒患者及其家人。
她分享一名長期追蹤的成功案例,「50多歲的陳先生(化名)是一名商人,時常需要在外應酬。
當年確診時,腎功能只剩20幾%(第四期)。但因為他的媽媽和哥哥都是洗腎患者,
所以陳先生非常努力堅持低蛋白飲食,大幅減少外食及應酬機率,也坦白告訴客戶自己腎功能不好,無法飲酒抽菸。
後來他的腎功能進步至3A(eGFR=45-59),體重也從120公斤掉到80幾公斤。」
莊明琪護理師強調,像陳先生這樣的成功案例其實不少,所以我們常告訴病人,只要你們不放棄自己,我們一定不會放棄你。
低蛋白米 讓患者終於“吃飽”了!
「如果遇到習慣把米麵當主食的患者,我會建議他們要不要考慮改吃低蛋白米或低蛋白麵,它們把米或麵粉裡的蛋白質抽掉,所以蛋白質很低….」
莊明琪護理師表示,通常我們都會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把主食改成板條、米粉、冬粉、蘿蔔糕等蛋白質含量低的食物,
可是很多人就是不喜歡吃這些東西,導致蛋白質攝取量控制不好,或是每天餓肚子,導致熱量攝取不足、營養不良。
70多歲的王阿公在確診罹患慢性腎臟病後,為控制飲食、少吃澱粉類,每天都只吃半飽,米麵主食更是不敢多攝取,
導致他天天都覺得自己肚子餓,直到得知有「低蛋白米」的產品選擇,三餐主食均換成低蛋白米,
他才終於有「吃飽」的滿足感,「阿公還怪我怎麼不早一點讓他知道!」莊明琪護理師笑著說。
表格一、《飲食紅綠燈》原則_低蛋白飲食方針
表格二、慢性腎臟病分期階段
留言列表